目前,國內(nèi)外對于換熱器的脹接研究更多集中在換熱管和管板,對管翅式換熱器的機械脹接研究相對較少,并且在相關(guān)研究中主要以脹頭尺寸和脹頭形狀為研究參數(shù),較少涉及換熱管和翅片參數(shù)。本文我們來探討下?lián)Q熱器管翅傳熱與脹接工藝過程機理。
1、蒸發(fā)式冷凝技術(shù)的概念與原理
管翅式換熱器是管式換熱器的一種,在能源設備和制冷設備中被廣泛應用。目前換熱管多數(shù)采用銅材料,翅片采用鋁材料,構(gòu)成如圖 1-1 所示的管翅式換熱器。
換熱管通過連鑄、軋制、盤拉、退火等手段加工成形,翅片則由鋁箔沖壓成形。因此,由接觸傳熱理論可知,換熱管和翅片孔之間的不完全接觸會使得接觸傳熱系數(shù)變小,不利于換熱器的傳熱,由此需要關(guān)注脹接工藝對換熱管與翅片接觸的影響,保證脹接工藝的成形質(zhì)量。
目前,脹接方法一般有如下幾種:
?。?)機械脹接:脹管機推動脹頭前行,利用脹頭直徑大于換熱管內(nèi)徑的特點,脹頭的輪廓使換熱管發(fā)生彈塑性變形,進而接觸翅片孔,實現(xiàn)換熱管和翅片的緊固連接。
?。?)液壓脹接:依靠液體高壓提供脹接力,屬于均勻脹接;
?。?)橡膠脹接:通過橡膠等彈性體給予壓力,當彈性體受到軸向擠壓發(fā)生彈性變形,由于變形過程體積不發(fā)生變化,其軸向長度縮短,徑向變粗,使換熱管向外擴張;
(4)爆炸脹接:利用炸藥爆炸釋放的巨大能量來連接換熱管和管板;
?。?)氣壓脹接:與液壓脹接方法類似,主要是利用氣體高壓代替液體發(fā)揮作用,如圖 1-2 所示,左右推頭對銅管口進行密封,高壓氣體從左推頭處進入銅管內(nèi),再從右推頭處排出,最終完成脹接;
2、管翅傳熱理論模型
空調(diào)換熱器整體傳熱過程是換熱管內(nèi)的冷卻液通過熱對流將熱量傳遞到換熱管壁,換熱管則通過熱傳導將熱量傳遞給與換熱管接觸的翅片,最后熱量由流動的空氣以熱對流的方式帶走。
在這個過程中,換熱管和翅片間的間隙會導致?lián)Q熱管和翅片存在接觸熱阻。接觸熱阻是接觸界面溫差?T 與通過接觸界面的平均熱流 q 的比值,有研究表明接觸熱阻占換熱器總熱阻的比例超過 15%。根據(jù)接觸熱阻是接觸傳熱系數(shù)的倒數(shù),可以將管翅接觸傳熱系數(shù)寫成:
綜上可以看出,對換熱管和翅片之間傳熱起到影響作用的是材料屬性、材料傳導系數(shù)、接觸壓力和間隙高度。而材料屬性和材料傳導系數(shù)為固有參數(shù),接觸壓力與接觸長度有關(guān),因此,若要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,就需要增加管翅間接觸長度和減小間隙高度以提高接觸傳熱系數(shù),也即是需要優(yōu)化脹接工藝參數(shù)來提高脹接后換熱管和翅片的貼合度。
3、脹接工藝
換熱管和翅片的脹接過程如圖 2-1 所示,換熱管穿插在堆疊的翅片孔中,脹頭作為提供脹接力的模具在換熱管孔內(nèi)往返.
具體可以分成三個過程:
?。?)脹頭在推桿的作用下沿著軸線前進,脹頭的前 R 角首先與換熱管接觸,使換熱管徑向擴張,開始時換熱管和翅片之間存在間隙,隨著脹頭的持續(xù)推進,換熱管向外擴張,翅片隨之變形;
(2)隨著脹頭前進,由脹頭的直線段提供成形力,換熱管發(fā)生塑性變形,翅片在換熱管徑向擴張作用下發(fā)生彈塑性變形,此階段是換熱管和翅片完成脹接的主要步驟;
?。?)脹頭直線段完成換熱管和翅片的脹接后,由于在徑向長度上脹頭后 R 角小于脹頭直線段,即使脹頭繼續(xù)前進,脹頭后 R 角對換熱管無作用力。隨著脹頭前進,完成換熱管長度的脹接工序,由于換熱管發(fā)生塑性變形,回彈量較小,在脹頭返程過程中,脹頭后 R 角和直線段幾乎不與換熱管發(fā)生接觸,可認為在脹頭前進過程中,當脹頭直線段離開已脹接區(qū)域后,脹頭對換熱管和翅片卸載,換熱管和翅片發(fā)生回彈,完成兩者間的連接。
4、脹接工藝過程機理分析
上文對換熱器脹接工藝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,并劃分成三個階段。
取未脹接的換熱管-翅片位置作為分析對象,如圖 2-2 中方框選取位置,對其脹接工藝過程的三個階段作力學分析,并對脹接工藝過程作以下假設:
(1)脹接過程在室溫中進行,不考慮溫度的影響;
(2)換熱管和翅片均為理想彈塑性材料,各向同性;
(3)脹頭、換熱管和翅片三者中心軸線重合。
4.1 脹頭前 R 角作用階段
脹桿在脹管機的作用下推動脹頭前進,脹頭前 R 角首先觸及換熱管內(nèi)壁,換熱管在力的作用下發(fā)生彈性變形,隨著脹頭前進,脹頭前 R 角與換熱管接觸位置逐漸后移,直至與脹頭直線段發(fā)生接觸。
在這個過程中,換熱管受力越來越大,轉(zhuǎn)至發(fā)生塑性變形,換熱管的管徑不斷增大,恰好與翅片孔發(fā)生接觸,此時翅片孔接觸位置的受力情況如圖2-3 所示。
在力的作用下,翅片在徑向發(fā)生擴張,并沿軸線方向移動。由于翅片和翅片之間基本上間隙很小,翅片軸向移動距離大于間隙,翅片之間則會發(fā)生擠壓,導致翅片孔直壁變形,會導致翅片孔直壁某些位置不與換熱管外壁接觸,不利于換熱管和翅片間的貼合。為了減少翅片在軸線方向的變形,需要減小翅片受到的軸向力,即令sinα減小,cosα增大。
4.2 脹頭直線段作用階段
隨著脹頭的不斷前進,脹頭前 R 角逐漸過渡到脹頭直線段與換熱管、翅片接觸,此時換熱管和翅片只受到徑向力,脹頭直線段給予換熱管和翅片均勻的徑向壓力,將模型簡化成雙層圓筒模型,如圖 2-5 所示。
在徑向建立換熱管微元的受力平衡方程,有:
4.3 脹頭卸載階段
隨著脹頭移動,脹頭直線段不再與換熱管接觸,脹頭后 R 角也無法提供壓力給換熱管,相當于脹頭對已脹接區(qū)域卸載,翅片開始發(fā)生回彈,通過兩者間的殘余接觸壓力 Pc與換熱管緊固。
基于換熱管發(fā)生最大塑性變形和翅片發(fā)生最大彈性變形的情況進行分析。當翅片在沒有換熱管阻礙的情況下,翅片孔在 P3 的作用下自由回彈△1,但是實際上翅片孔回彈量為△2,比自由回彈減少了△3,減少的回彈量相當于是殘余接觸壓力 Pc作用下自由回縮的翅片往外擴張量,方向與△2相反。
而由于翅片發(fā)生回彈,促使換熱管回縮,實際上翅片孔回彈量與換熱管回縮量相等。從幾何關(guān)系上有:
網(wǎng)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